為推動臺北市朝淨零城市邁進,臺北市環保局積極推廣分散式發電,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、降低集中式發電廠的負荷、緊急時刻可達供電自給自足。推廣創能、儲能、節能的概念與作法,環保局今(2023)年在南港山水綠生態公園打造「創能、儲能示範場域」,提供社區、學校及機關參考應用,引導民眾親身體驗並落實綠色能源。另外,環保局掃街車也將試辦使用生質柴油,達減碳降污雙重目標,邁向宜居永續的臺北。
淨零排放是國際間重要議題,更是全球的「現在進行式」。臺北市身為臺灣首善之都,推動淨零轉型是實現城市永續發展、因應氣候變遷、提高城市競爭力、改善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舉措。2019年起,臺北市是全臺唯一連續三年提出SDGs自願檢視報告的城市,並在政策、法規、產業發展上不斷實踐。
臺北市推動分散式發電、主動式防疫,致力實現SDGs
2021年臺北市率全國之先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,以「由內而外、由公而私」原則推動住商、運輸、廢棄物三大部門深度減碳。2022年臺北市議會通過「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」(草案),加速各項氣候行動的力度與廣度,並配合國家能源轉型,共同邁向2050淨零未來。
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,2021年全國六大部門(能源、工業、運輸、農業、服務業、住宅)二氧化碳排放量中,能源即占70.96%。臺北市溫室氣體排放量約75%來自住商部門,當中又以電力使用造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為大宗,使用1度電約間接排放0.5公斤二氧化碳,以北市平均年用電量約159.86億度,想達成2050年淨零目標,亟需推動能源轉型。
臺北市環保局長吳盛忠指出,節能只能減碳卻無法淨零,欲達成2050淨零目標,必須透過能源轉型,發展綠色創能、儲能模式。他表示,過往創能、儲能模式多集中在發電廠,該局將學習歐洲、日本等先進國家,推動分散式發電,將創能、儲能模式積極推廣到北市的商辦、社區住家和機關學校,落實供電自給自足及淨零願景。
此外,隨著後疫情時代,口罩令解封,為降低室內疾病傳播機率,環保局率全國之先,推動「室內空氣品質認證場所計畫」,鼓勵公、私立場所採取「主動式」防疫策略,加強通風換氣並引入空氣殺菌設備,經該局查驗通過後核予認證。此計畫除降低民眾感染疾病風險,也可供消費者選擇場所時參考,讓民眾安心,保護呼吸健康,達到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的SDGs3目標。
圖片來源:台北市政府
全文詳見:天下雜誌 https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5125202
#太陽能 #南港山水綠生態公園 #淨零城市